第十二屆中國輻射與環境生物物理大會,核與放射醫藥學技術與成果轉化高峰論壇于2023年6月4日下午在廣東省惠州隆重召開。
本次高峰論壇由匯佳生物(中國)有限公司主辦,論壇聚焦放射醫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共同分享放射診療前沿技術,探討科研成果轉化路徑,為國內外“產、學、研”三界同行及相關人員搭建了極佳的交流展示平臺。
圖為:論壇由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環境與輻射生物物理分會會長,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所長邵春林教授主持論壇
論壇由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環境與輻射生物物理分會會長,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所長邵春林教授主持,特別邀請了匯佳生物(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姜海霞女士、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強教授、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陳紅紅教授、海軍軍醫大學等專家,就植入粒子治療腫瘤、放射性促排創新候選藥物、輻射防護及增敏藥物的應用前景等做了主題報告。
圖為:匯佳生物(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姜海霞女士就植入粒子治療腫瘤做主題報告
惡性腫瘤一直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利用放射性粒子進行組織間近距離治療腫瘤是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技術。該技術利用放射性核素衰變過程中放射出的低能射線對腫瘤部位進行近距離持續照射,達到緩解和治療的目的,已經廣泛應用、于各種實體腫瘤的治療,如前列腺癌、乳腺癌、肝癌、卵巢癌、腦瘤、眶內腫瘤等,并且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組織間近距離治療腫瘤常用的核素有l-125、Pd-103、Cs-131等。其中I-125和Pd-103的應用較多, 制備工藝也較為成熟。姜海霞女士就近距離放射治療粒子的研發方向與進展進行了總結與展望,并鼓勵更多訓練有素研發人才加入放射性藥物的研制。
圖為: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陳紅紅教授就放射性促排創新候選藥物做主題報告
隨著全球核工業的高速發展,鈾作為核技術鏈中的關鍵一環,人體內鈾(Uranium,U)污染的潛在危險及對機體健康的危害倍受世界各國所關注。鈾意外釋放到環境中,后經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徑進入機體,通過血液進入全身循環,最終主要沉積在腎臟和骨骼中,造成一定的毒性。迄今為止,國內外尚無滿意的鈾促排治療藥物。臨床上常用碳酸氫鈉作為排鈾藥物治療鈾中毒,但需達到輕度堿中毒水平才有效。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是錒系核素(Pu、Am)促排治療的首選藥物,但對鈾的促排療效并不理想。因此尋找高效低毒的鈾促排螯合劑,一直是研究者們努力的目標。
圖為: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強教授就正常細胞保護劑 DTTZ 的研發做主題報告
隨著核能在航空航天、軍事、醫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人類受到的電離輻射(IR)暴露越來越多。同時,放療作為主要的癌癥治療手段,殺傷腫瘤的同時產生明顯的副作用,尤其表現為造血系統抑制和胃腸道功能障礙,嚴重可致患者死亡。因此,發展輻射防護藥物已成為一個重要的醫學目標。放射性防護化合物如氨基硫醇、多酚、生長因子等相關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氨磷汀是一種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作為輻射保護劑使用的輻射保護劑,其分布半衰期很短,僅為0.9分鐘,但有明顯副作用,如嘔吐、惡心、低血壓,不太可能完全成為一種放射性保護劑。因此,研究能夠口服的輻射防護藥具有重要的意義,可有效緩解急性輻射性損傷。
在之后舉行的圓桌論壇中,論壇特邀嘉賓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所長邵春林教授、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藥與技術研究所所長蔡林濤研究員、海軍軍醫大學放射醫學系蔡建明教授、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左長今教授、航天中心醫院藥物臨床研究室副主任陳剛博士、匯佳聯創醫療科技集團董事長兼CEO張陽先生圍繞放射植入粒子型治療藥物、放射性促排藥物,放射防護及增敏藥物等與臺下聽眾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互動。與會專家一致提出科研院所應在重大新藥創制項目上與企業開展合作,并探索臨床轉化的創新模式。會后,匯佳生物(中國)有限公司與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達成一系列新藥創制的轉化協議。